“眼看他起高樓,眼看他宴賓客”,接下來倒沒看到人家樓自己“塌了”,而是眼睜睜地見證他要把樓拆掉。雲南省河口縣,斥資2.7億元的“中國—東盟河口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”,在建成三年後因所謂“政策調整”而正在被拆除,拆遷、補償費用按照官方給出的保守估價,也要3億元。
  一來一回這麼瞎折騰,在外界看來是白白損失了近6個億,但到目前為止,雲南河口地方政府的嘴依然硬得很,而且演繹出一套煞有介事的解釋邏輯。首先,三年前建“文化長廊”的錢,是招商引資來的,所以不算浪費財政資金;其次,三年後的拆除,政府是在“依法辦事”搞贖買,是在尊重產權人的權益。在官員口中,當初項目上馬,是順乎社會發展、搞活當地經濟,現在項目被拆除,是城市轉型升級、是順乎政情民意。但這一拆一建之間的時間跨度,區區三年而已。
  有幾個細節非常值得一提。其一,事發地雲南河口,是國家級貧困縣,此次文化長廊的拆除費用,除了省、州兩級撥款外,縣級財政大約要承擔2億元的費用,而2013年該縣地方財政總收入還不到2億元。即便上次的招商引資,屬於崽賣爺田,那這回花血本進行的拆遷,是真金白銀的地方財政支出,當地政府真的想好了嗎?還是同樣基於上級政府與領導的“拍腦袋決策”?
  其二,三年前建這個所謂“文化長廊”時,地方政府所憧憬的商業、文化、旅游等諸種價值,看起來還像是個貧困縣基於地方經濟發展所做的決策(儘管其發展前景、可行性等問題,在立項時同樣遭遇質疑,當地不少官員反對,但因為“主要領導力主”而政府特批,特事特辦)。而現在的慷慨拆除,所要轉型升級成的訴求,是綠地公園和市民公共活動空間,看起來似乎更不像是個國家級貧困縣所迫切需要的那種“民生型”工程了。
  外界為這轉瞬即逝的貧困縣工程莫名驚詫,在當地政府的邏輯看來,“全國各地多少工廠被關閉、高爐被炸掉,你說這是‘浪費’嗎?但這是優化產業結構、經濟轉型所必須的”。在其中尤其需要商榷的,並不是工程項目當初該不該建以及現在該不該拆,而是無論建設還是拆除,究竟是經過了科學論證、民主決策的結果,還是所謂“主要領導”政績衝動、個人獨斷的惡果?如果不幸被證明屬於後者,尤其是現在的拆除——— 從不寬裕的財政收入中傾囊而出搞一個項目,把商業街改成一塊大草坪,會否幾年後又要再拆一次?畢竟主要領導幾年一換,當時力主上文化長廊的領導今何在,幾年之後,現在力主建大草坪的領導,又官居何處?
  “當時建是對的,現在拆也有拆的道理”,地方政府費盡心機,憋出來的這一套道理,核心目的在於將城市建設決策中的對錯盡可能地做模糊處理。模糊了對錯之後的自然延伸,就是不用追究決策者的責任,或者為決策者做辯解。全國輿論熱議河口縣的這一拆一建,對當地官員來說或許依然覺得“委屈”,倒也沒錯,因為放眼望去,從南到北,又有多少這樣的樓起樓塌、樓去樓空?  (原標題:[短評]慷慨的“拆了建”,是誰模糊了對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ynlvcgq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